这话刚说完。
元海就一怔,道:“什么?将三十万皇城军调往幽州?那京都六城岂非空虚,留给逆贼更大的行刺机会?老奴万请陛下三思!”
建议虽然是李宣提的,但决定权却在赵彻手中。
元海自觉不妥,当先奉劝道。
赵彻阴沉着脸,还不及表态。
李宣就抢先道:“京都六大卫城空虚,确实给了刺客很大的行刺空间。但逆贼能闹出这么大动静,不用多想当也知道皇城军和禁卫都已被渗透!尤其是皇城军!那么,把皇城军调走,其实也是把刺客给调走!”
“反观之下,刺客被迫远离京都,陛下不是更加安全吗?再说了,纵然皇城军远离,仍有数万禁卫守住京都。相对来讲,禁卫被渗透的程度要远小于皇城军,更加值得信任。”
“另外,本王的两万长风卫也会留下,必要时会现身护陛下周全。成大事者,胆大心细,掌印监不必过多担忧!畏畏尾,只会更受人钳制!”
元海道:“老奴自是知道驸马的用意,但如此做的风险太大。站在老奴的角度,为了陛下安全,不宜如此激进。”
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皇城军在,陛下固然更加安全。但也正因如此,幕后之人才急于除去陛下!若三十万皇城军远离,陛下身边看似空虚,也就威胁性不大。在彻底完成自己的计划之前,或许就不会急于再次行刺。”
“这。。。”
元海还想说些什么。
但赵彻已然摆手示意他闭嘴,道:“你想亲自挂帅出征?”
李宣点头:“对!既然暂且将赵亦凡定为行刺的主谋,那就务必起兵讨伐,以转移朝野的矛盾焦点。而朝中重臣或死或伤,剩下的那些忠奸难辨,本王不亲自挂帅,陛下难道还有其他选择?”
“话虽如此,但你建言起兵漠北,当真只是为了帮朕?”
“好歹你是紫薇腹中孩儿的外祖父,当年下旨。。。亦身不由己,若父帅还在,相信也会助你一臂之力。当然,你说得也对。本王自荐挂帅,并非只为帮你,另有追查真凶的目的!”
“你已知当年幕后之人是谁,他藏在漠北?”
李宣摇了摇头,“尚不确定!但知情者已远去漠北,此去既是为了帮你转移朝中矛盾,也为了通过那人之口得知真相。”
赵彻追问道:“那人是谁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