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都是当时波兰评委的原话。
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波兰正统肖邦学非但没有被质疑,反而引起了全球各地的钢琴家们关注。
凭什么俄国人又拿到了第一?
是不是我上我也行?
都想去看看。
于是随后几届,一伙又一伙的国际一流钢琴家扎堆一样地往波兰跑,每五年一次,就这么的,把肖邦大赛硬生生地推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舞台。
至于肖邦爱吃什么口味的巧克力,到底是属于谁多一点,都无需再争了。
肖邦已经属于世界了。
前几届的肖邦大赛那是真精彩,因为来参赛的都是当时实实在在的一流钢琴演奏家。
前十名随便拿出来一个,都有可能是当时的大家。
神仙打架能不好看吗?
好看是好看,可也留下了一点弊病。
各个学派,各种风格选手间的展示和较量,确实能让观众感受什么是八仙过海。
这里很有意思,俺们的傅老先生这么评价:
“观众们可以看到不同学派的不同重点。”
“有些重点在于怎么弹琴的本事。”
“有些是找色彩的本事。”
“有些是注重华彩。”
“有些则注重比较细腻的情感一面。”
肖邦到底有多少面,到底属于哪一面,谁说了也不算。
甚至评委说了都不算。
前几届的最终角逐有太多意难平,只是以前不敢给双金奖罢了。
不像中间的几届,评委们都不知道为啥给个银奖都让人心里难受。
为什么到了中间就不行了,这就是因为前几届干得太猛了。
留下的震惊太大了,调子起得太高了。
再者参赛选手的身份也在不断下沉,开始是神仙打架,慢慢地变成了猛男打架,最后下沉到小孩哥打架。
唉,小肖赛就诞生了。
它当然也是属于国际的。
该有的环节它一个都不少,从全球范围内的海选到最后的华沙总决赛,也是层层筛选,弄得相当正规。
选手们要演奏足量的肖邦作品,还要演奏指定的肖邦作品。
为了公正,组委会还有严格的年龄组别划分。
虽然小肖赛的冠军头衔和大肖赛的冠军头衔没有任何关系,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,小肖赛已经够份了。
它在很多老一辈钢琴教育工作者的内心是神圣的。
他们认为这是真正值得参加的比赛。
这是比赛,钢琴比赛。
比的是什么,肖邦作品。
大肖赛比的是什么,也是肖邦作品。
这父子俩都是关于肖邦作品的比赛。
既是以某位作曲家的作品为主题的比赛,那就应该有一个标准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