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恪迈步走上前,其随员被拦在宫门外。
面对曹丕,诸葛恪直言不讳:“魏王,今日得见您,想必是您愿意考虑将许都及南边领土割让给我们公子关麟吧?”
这要求出乎所有人意料,尤其是曹丕自己。
曹丕眯起双眼思索片刻,许渚咳了一声:“使节大人若是再胡言乱语,刀下不留情面!”
说罢抚摸着腰间的大刀,唯有他曾得此殊荣可在朝堂配刀。
诸葛恪不仅未畏缩,反而大笑起来:“要杀我也不是难题,但我家公子要攻克鲁城三万将士,包括大将军徐晃也并非不可能。
虎侯阁下的刀可以劈我,但我的头颅并不容易砍下。”
见此情况,许渚握紧刀柄却迟迟未能出鞘,仿佛被什么无形力量牵制住。
最终,曹操忍不住发出一声冷笑,挥手示意许渚退下。
望着诸葛恪,内心感叹:这位使者不仅勇气过人,言辞更是狡黠,可惜投错了方向!
面对诸葛亮的眼神挑战,曹丕心中矛盾。
一面是自己的霸道决断,另一面是仁义道德。
若是往昔年轻,即使对方杀死那几万士卒亦不会眨眼。
现在作为大魏之主,那些军士已是他的子民。
时代变了,决策也随之复杂。
在君权的动荡中,国家内乱此起彼伏。
当刘裕步入晚年时,曾经的辉煌开始剧烈反噬,使他和他的帝国陷于疲于奔命、困境重重。
正因为如此,刘裕尤其宠爱“杨帆”
与“陆羽”
。
他渴望找到一个仁慈明智的接班人,以化解因过往暴力所种下的怨恨。
“仁道”
的传承是拯救这个国家未来、确保其长远延续的唯一出路。
也正因此,在刘裕晚年的关键时刻,他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平陵城中的三万大军以及名将苏烈遭受不测。
此时,一种强烈的无力感油然而生:他感到被孙武背后的李承掌控了脉搏。
毫无疑问,李承理解他的内心挣扎:那些过往的纷争、现今的和解渴望,还有他对稳定军心和民生的愿望。
而今,繁华表象之下掩藏的是无尽的风险和变数。
刘裕紧锁眉头深思着孙武提出的问题,显得不知所措。
贾翊忽然上前制止,打断了这一氛围:“慢……”
孙武微笑期待着贾翊的反应。
作为朝中太尉,贾翊质询道:“诸葛公子提及炼狱火海和数万人性命卑微的说法令人疑惑。
试问贵主李承标榜扶助左将军辅汉,可为何焚烧之物正是这些汉人?”
面对这一指责,孙武从容回应说,“尊为太尉的谋士啊!